没有宽容的肥沃土壤,就没有创新的百花齐放。文化应该是宽容的,应该容忍并且支持各种创新。体现在语言上,虽然有着固定俗成的一面,但不能以固定俗成束缚创新创造。语言本身就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正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创造而来。而且,创新创造并不是大家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发光散热。事实上,许多大家也从民间吸收营养,注重向普通人学习。这些年来,网络语言为传统语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网络本身是开放的,网络创新也是开放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为人们普遍接受,也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所有场合。语言的应用,讲究一个时机性,特定的语言只能用在特定的场合,并不具有普遍性。
即便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不能不问条件不问场合地出现。特别是公共媒体,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自身的要求,有些网络语言并不适合出现在公共媒体上,也不适合出现在主持人的口中。不客气地讲,媒体不加选择地选用,主持人故作新潮地引用,这是一种不负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污染,就是一种荧屏污染。
在肯定网络语言的基本面时,必须看到其中一些词的不雅,特别是一些词适用的特定性。正如张怀琼所说,类似“中国大妈”“老虎”“苍蝇”或“蛮拼的”“萌哒哒”等网络语言,是因为新的事物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所表达的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以看作是语言的发展。而像“灰常”“稀饭”等网络语言,可以在使用上商榷;但像有些词语,则不应该出现在公共媒体上。
不是所有的流行词都可以上头条。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尊重网络并不矛盾,与保护创新也不矛盾。人们有免受语言污染的权利,公共媒体也有这样的责任。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