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聊城的年味儿如此足

2017-01-17 18:09:53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作者:李民增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我的老家在鲁西一个村子里。村北三里三八日逢集。腊月十八开始,添了卖花、卖炮、卖年货的,摊点显著增多,赶年集的人也逐渐多起来。腊月二十三达到高潮,一直到天黑人不断。

  二十四扫房子,一早就全家动手,彻底大扫除,屋里屋外,院里院外,把几年的尘土、污垢清理干净,不留死角,过年真正开始。一直忙到除夕,晚上吃完扁食,才得以喘口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天到晚家里家外的跑,欢叫;大人们最累,也最高兴。过年的喜庆气氛弥漫了村庄,弥漫了四野。

  年前写对联,有些传统对联是固定的。堂屋正中挂的族子(中堂)两边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东间灶禾窝上边墙上供的灶王爷两边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里间屋北墙上供的财神爷两边是:“兴家立业财源主,治国安邦福禄神”;堂屋门东边墙上挖了一个洞,供的天爷爷两边是:“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牛圈里贴的是“槽头兴旺”,猪圈、羊圈里贴的是“六畜兴旺”。外边正对着大门,找个地方贴“出门见喜”,大门里边迎门墙上贴“进门见喜”。

  屋门的对联随时代变化。建国之初,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祖国春光无限好,农村喜气分外新”,还有的写毛主席诗词中的句子:“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

  我家经常贴父亲写的格言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父不忧心因子孝,家无烦恼为妻贤”等,都给我解释过,至今记得。

  那时生活困难,一年到头,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馍馍。炸丸子,炖肉、水饺平时更吃不到,所以都很新鲜,特别是小孩子,更是馋得厉害,总是盼着过年!

  一进腊月门就会听到鞭炮响,过了二十三,各村零星的鞭炮声就不断了。不管家里多穷,对联不能不写,鞭炮不能不买。在村子里一走,各家门上红彤彤的,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香气,很是让人陶醉。特别是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小油灯前,一边烤着火一边听父母讲故事、聊天守夜的情景更令我怀念。

  在堂屋当门堆上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干豆秸,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晒得很干的豆秸像小劈柴一样,好烧没烟,每往火里扔一根,都会“叭叭”地响几声,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身上暖,心里更暖!

  我曾经发表过一首名为《年味儿》的小诗:年味儿是家家门上的春联/映红地/映红天/映红人们的笑脸//年味儿是阵阵硝烟/伴随着高高低低的炸响/在乡野间弥漫//年味儿是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欢叫着沿街跑跳//年味儿是/一直到除夕夜/大人们片刻不闲/亲情在拜年队伍中传递/美梦在灯火璀璨的夜色中香甜//当旭日喷薄而出/新年的阳光照亮大地/化也化不开的浓浓乡情/就会把游子的行囊装得满满。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味却淡了,但是我不遗憾,因为这恰好证明我们的生活好了,我们再也不用为能吃上白馍馍,吃上猪肉,吃上一顿水饺而激动,而欢欣鼓舞。要论吃的,现在每天都像过年,我们不会再想去过以前的苦日子。我们怀念,我们所要保持的,是那份和谐、温馨,那份浓浓的亲情!

  作者简介:李民增,男,山东省聊城市人。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获奖,选入多种版本。出版有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