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卓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是皮影艺人根据自己的本事讲述天下奇闻。在河北省沙河市高庙村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满脑子都是关于皮影的奇思妙想,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将皮影戏演绎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17日 中新网)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就是皮影艺人根据自己的本事讲述天下奇闻的真实写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人们业余生活的多元化,比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普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再加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让皮影戏这门中国古老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皮影戏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正在面临着严酷的考验。
推陈出新,让皮影戏不要固步自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灵魂,那么皮影戏也一样。跟中国的国粹戏曲异曲同工,皮影戏也根据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唱腔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但是通病都是唱腔比较老套,剧本不够新颖。有人说视觉疲劳,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和探索。比如说制作材料可以不单单局限于兽皮或纸板,剧本方面可以多多融入一些新奇的,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成人喜欢看的电影电视剧等等,这样既能保留原始艺术特征和文化韵味,又符合了当代人们审美的口味。
广泛推广,让皮影戏不要仅局限于农村。皮影戏大多数流行于一些偏远农村,常见于农村的丧葬嫁娶场合。一些大城市里大多难以寻到皮影戏的踪迹,也没有皮影戏的表演发挥平台。所以应该广泛推广,比如说在保护皮影戏方面可以由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进一步深入挖掘散存在民间的历代皮影戏道具、剧本和有关资料;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以保存皮影艺术,普及皮影文化。其次有关职能文化部门应加大对皮影戏的资金投入,将皮影戏推广到社区、街道,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大人们对皮影戏的认识度。
大力传承,让皮影戏不能沦为历史。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让皮影戏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导致现在皮影戏呈一种“青黄不接”的发展态势。皮影戏的表演艺人老龄化严重,一个戏团的平均年龄都达到了70岁。除了家族式传承,现在很难找到对皮影戏感兴趣的年轻人。所以除了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何做好皮影戏人才的培养工作。比如说可以在一些大学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的试点,多培育培养相关人才,毕竟皮影戏演员年轻化才是皮影戏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再者可以多建立一些平台,给从事相关工作人员一些多展示自己才艺的机遇和机会,莫让皮影戏艺术大师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皮影戏表演大师刘文仲说:“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将这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下去。还一个,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舞台能让我们展现皮影魅力。”简单朴实的话语莫名让人心酸,因为他表达出了所有皮影戏艺人的心声和希冀。皮影戏,一种承继着古人智慧结晶和心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真诚的呼吁我们每个人加大对相关非遗的重视,不要弄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不要让未来我们只能在课本中或者档案馆的影像资料中才能追寻到它们的身影。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