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灿辉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这些日子阳光明媚,许多小伙伴都忍不住要出去踏个秋。于是,海宁一小学三年级某班级家委会,就想在双休日组织一次一日游,带孩子们出去玩玩。据了解,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这次秋游不需要家长陪同。原以为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参加这次活动,但没想到的是,40人的班级只有4人能参加,其他不能参加的人全因周日有兴趣班。(11月1日浙江在线 )
其实,秋游“败”给兴趣班,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长期以来,双休日孩子上课外兴趣班早已成为了他们课外生活的“标配”。对此,虽然舆论质疑不断,但是家长依旧“我行我素”,他们的行为选择大都变得趋同。
并不是说双休日孩子上课外兴趣班就绝对不可以,问题是让孩子真心喜欢的真正的课外兴趣班可谓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课外兴趣班都已异化成了一种教育竞争,说白了就是课外补习班,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的要求。特别是孩子双休日同时上几个课外兴趣班的大有人在,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其弊病可谓不言而喻,也不必赘述。
又到秋高气爽时,利用周日让孩子走到郊外秋游,在和煦的阳光下,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放松放松心情,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教育效果会远超兴趣班。秋游“败”给兴趣班,确实家长该反思。
家长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填满,而是唤醒,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孩子素质不是技能的简单相加和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做人的基本良知以及人生态度和判断力。如果将孩子素质仅视为升学“筹码”,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从长远来看,只会害了孩子。
当然,别让秋游“败”给兴趣班,该反思的也不光是家长。一是教育部门要负起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减负”管理,下大力气遏止“抢跑”教育,当好家长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当的课外培训,让孩子学得有趣,学有所获。二是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使其不只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要多尽社会责任,加强指导,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培训。三是社会也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解就业“名校情结”,减少家长普遍弥漫着的教育焦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