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银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网友“木壳人”画的“二十四节气漫画”风格清新,色彩朴拙,在微博上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我相信,许多人会因为这组小清新的画认识并记住这二十四节气。这也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初识二十四节气时的情景:记得那是《慈禧西行》的片尾《冷暖人间》,歌曲开头就是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那时还没上学,竟然记住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平仄押韵,朗朗上口,与这组清新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能让人们更好的认识二十四节气。
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还是一个统称,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而且现在仍然适用。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17年3月20日,立春之日,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签约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做好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传承和推广、保护。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3月20日,立春之日,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签约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做好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传承和推广、保护。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精神值得继承和弘扬。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