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玉渊潭公园毕竟不同于小家庭:小家庭“父望子成龙”,因而对晚辈的学业寄予厚望,期盼着他们“蟾宫折桂”,或者巴望着一家人财源广进、官运亨通,都可以理解;而公园作为市民傍晚或者周末休闲的地方,毕竟要给人一些宏大的视角,让人们得到美的熏陶,给人们以正确的人生引导,凡此种种,恐怕并不是蹲在水边的一只“大蛤蟆”所能带来的。
去年以来,一位荷兰艺术家的“大黄鸭”艺术品先后在香港、北京等地展出,今年还将陆续在青岛、上海等地展出。这只“大黄鸭”之所以风靡全球,其造型的讨巧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玉渊潭的这只“大蛤蟆”恰恰在美感上输给了“大黄鸭”。在我们汉语中,关于“蛤蟆”的习语很多,大都包含贬义,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苏州的蛤蟆——难缠”,“癞蛤蟆吞月亮——痴心妄想”,“拿癞蛤蟆哄孩子——不是东西”,等等。在中文语境里,“蛤蟆”似乎与美搭不上边儿。
所以,北京玉渊潭公园里的这只“大蛤蟆”,虽然让人看到有别于“大黄鸭”的中国人自己的创意,作为一次尝试,值得肯定;但从美感上,我觉得这个“大蛤蟆”却是个败笔,真的有点儿煞风景。
作者:汪忧草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