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国外野鸡大学已成为我国海外留学一大隐患,报告称国有单位人员为升职主动买野鸡大学文凭。(《京华时报》9月25日)
顾名思义野鸡大学文凭也就假文凭,但一些中国人却趋之若骛。很多人还记得,2010年7月,唐骏“学历门”事件曝光后,一度引发国内舆论热议。据《国际人才蓝皮书》披露,还有一些企业高管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持有“野鸡大学”颁发的文凭。八成人员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这不由得引人思考:假洋学历骗局为何深受国有单位想升职人员青睐?值得探究。
不可否认,在国外确实也可以花钱买到学历——远的如《围城》时代方鸿渐等买到博士学位的“克来登大学”。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英雄莫问出处。众多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此热衷于追求洋学历,即使花高价去买也愿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唯文凭化”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凭是求职和晋升时的一个重要筹码,整个社会都看重这个,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有压力。在很多人眼里,洋文凭比本土文凭值钱,含金量更高。而且,他们也想利用国内普遍对洋大学不了解的情况,蒙混过关。我们在批判野鸡大学文凭弊端的同时,不能忽略野鸡大学文凭滋生的环境,一个人在国内倘若没有文凭,就会时有举步维艰之感,要想出人头地更是难上加难。有需求就会有供给,需求旺盛了,还会引来虚假的供给,似乎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为野鸡大学文凭“主动受骗”型,他们普遍年龄偏大,主要是为了升职晋级的需要,这说明国内人才选拔还存在一定问题,是“唯学历论”而不是“唯能力论”。其实对于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说,或许本不需要野鸡大学的洋文凭来装门面,但所以一定要弄一张来撑面子,无外乎国人喜欢文凭。翻开现在政商各界名流的简介,简直是博士云集,个个履历不凡。当一个假洋文凭被质疑、揭露,其他假洋文凭持有者也会慌了手脚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多少领域把造假视为正常?学历造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冲击着社会的诚信底线,也可视为是学历崇拜的一种极端怪胎。社会大众对学历的盲目追求以及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社会风气,使得一些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千方百计去获得高学历。但真要他们去考,他们不一定能考得上,即使考上了,也没有时间学习,这就为宣称“短期内能迅速获得学历”的假洋学历诈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不禁要问:崇洋心态和“唯学历论”对国内的诚信体系造成了哪些影响?希望有答案。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呈现加速回国的态势。1978~2012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累计为109.13万。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0%以上。可见其中藏有很多野鸡大学留学生,水分很大,但又没有有效的治理途径,毕竟信息公开不对称。有人将这种对“洋学历”趋之若鹜的现象归罪于社会对学历的过分看重,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社会,却容易使人对骗人的中介和购买“洋学历”者滥施同情,从而使卖和买的双方推卸掉了部分或大部分责任。要知道,这些假学历一旦成为他们晋身的资本,就会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学历中介的生意会越来越好,拥有假学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仅仅蜻蜓点水的曝光这种现象是不够的,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给予不诚信的“洋学历”购买者受到惩罚、付出代价,并记录到其征信系统,这样才能有震慑作用。
野鸡大学已成我国海外留学一大隐患,对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创伤。现今社会,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再美丽的文凭也只能是一张白纸。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野鸡大学文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不是“敲门砖”而是“烫手山芋”。
作者:醉江南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