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退出,鲁迅精神不能退出

2013-09-04 20:34:38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初一教材仅存的唯一一篇鲁迅作品《风筝》也被删除了。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此,凤城初中的薛老师解释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9月3日《齐鲁晚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这无可厚非。删掉几篇鲁迅的文章,天也塌不下来。但是,如果鲁迅的文章被清除得一干二净,那就有些矫枉过正了。看看删除鲁迅文章的理由,与时代脱节,反映社会黑暗,与主旋律不一致,晦涩难懂,行文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好似都有些道理。但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与主旋律不一致,笔者不同意。
  我们的社会真的特别好了吗?无可否认,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阳光、健康、向上的,但依然有一些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的事情发生,虐童、性侵、个人暴力犯罪,等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的黑暗面。要根治社会的黑暗面,就要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然后寻找应对之策,努力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民道德品质。
  社会黑暗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让人振聋发聩。鲁迅之所以能够生命力长久,正在于其文学作品体现的深刻洞察力。笔者以为,若不是当年鲁迅谦虚,他肯定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想想,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王胡、祥林嫂、华老栓父子、闰土以及众多看客,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不但没绝迹,而且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在身边看到这些人的影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今人尤须发扬鲁迅的质疑、批判和斗争精神,针砭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国民劣根性。
  我们要理解鲁迅精神的实质。鲁迅精神的实质是质疑、批判和斗争精神。鲁迅以自己的笔为匕首、为投枪,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的阴暗面。用今天的话说,鲁迅是舆论监督的意见领袖。我们要弘扬时代精神,要弘扬主旋律,就不能讳疾忌医、得过且过,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很多人说,如今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孩子们丧失了质疑精神,不敢质疑现状、不敢质疑大师、不敢质疑权威,而质疑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质疑,又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鲁迅作品的适当退出或许不可避免,但鲁迅精神绝不能退出。

  作者:李兆清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