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回收”难做不能证明送礼的少了

2014-01-24 15:55:5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节假日前后一段时间,往年都是礼品回收店的旺季,不过自去年国庆节开始,在“禁令”频繁出台的背景下,这些店铺的生意渐入困境。近日,记者走访一些礼品回收店发现,这些店铺生意冷清,长时间收不回礼品,以至于无“礼”可卖,部分店铺业绩下滑一半以上,经营者甚至选择关门或考虑转行。(据2014年1月24日《新京报》)

  我们应该首先肯定,在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各项严令,严禁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严禁参与赌博活动,以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对违规违纪行为快查快办,对典型问题及时通报曝光的高压态势之下,送礼收礼行为确实有所收敛,成效不可低估。但是,仅凭“礼品回收”店铺生意出现的萧条,并不足以证明送礼收礼的人减少了,这是个伪命题。

  其一,“礼品回收”店铺易被监察。“礼品回收”店铺曾经生意兴隆,收益不匪,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突然间就生意下滑了呢?只要还稍有一点智商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央严厉查处送礼收礼行为的大背景下,“礼品回收”店铺的生意自然令人瞩目,同时也会成为相关部门监察的重点对象,收礼者仍然像过去那样毫不隐讳地将礼品送到店里兑现,无疑于自投罗网,典型的做事不过脑子、不看火候,不是脑袋灌水了,就是被驴踢了。这恐怕是目前“礼品回收”生意难做的重要原因。

  其二,“礼品回收”本身具有隐蔽性。店铺回收礼品目的是从转卖差价中获利,这一违法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我国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销售酒类必须有酒类商品零售(或批发)许可证,商铺只能从可以溯源的正规渠道进货。同时烟草是国家专卖产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都实行许可证制度,不允许商户或个人回收。回收烟酒高档礼品不仅不合法,而且如果店主明知顾客送来的是受贿品,回收达到一定数量,将构成刑法上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些,都决定了店主回收行为的隐蔽性,生意好坏自然是店家的秘密,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礼品回收”都不可能太张扬,也不会对外实话实说,店主应该有这种防范意识。

  其三,“礼品回收”店铺早成“升级版”。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送礼收礼可能真的是“表面平静但暗流涌动”。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运用网络送礼和回收礼品已成为新趋势,而且在网络上,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交易容易逃避监督。一些商家也看准这个“商机”,推出各种名头的礼品册、礼品卡,网友甚至称这种“隐形送礼”是“给领导送礼的神器”。一方面,违规送礼“暗渡陈仓”,开始移师“隐身”于网络,电子礼品卡日益走俏。另一方面,一些礼品回收店,将经营的“阵地”转移至网络,跟随经营,货源不断。从网络行情看,近两年类礼品的回收价格仍然在高位,生意也比较稳定。既然送礼和礼品回收已经开始转移阵地了,实体“礼品回收”店铺的生意能好到哪儿去?

  还是那句老话,“无利不起早”。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们任何行动的背后都隐藏着利益的影子。谁人不爱惜钱财,送礼者送他不送他,自然是一番考量的结果。由于现行体制制度的上原因,从根本消除送礼收礼现象不大可能。正如北方某省驻京办工作人员所说,“最近风声紧,但该送的还是得送,只是更谨慎一些,方式更隐蔽一些。”这话可能就是当下送礼的实情。之所以非得送,并不是双方感情有多深厚,而是收礼者手中握权太重,不送礼无法获利。说到底,还是权力不受约束的诱惑。

  其实,让送礼者止步,斩断收礼者的手,让“礼品回收”店铺歇业并不难,只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一点,法规制度缜密一点,抓落实的力度狠一点,送礼收礼现象就会逐渐消除。

  作者:徐云鹏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