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在医院、公园、旅游景区、主要大街等公厕新建了“第三卫生间”51座,今年还将建设12座。“第三卫生间”今年将统一标识,全部开放运行,并检查开放情况。昨天上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在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透露了上述信息。(4月15日《新京报》)
“第三卫生间”也被称为“中性卫生间”,有别于现有公厕的男女分区设置。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是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主要包括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位女士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外出,或者一位男士带着三四岁的女孩外出,此时父母想去卫生间,但把孩子单独放在外面不放心,带进卫生间又怕引起里面异性的反感;同理,当女儿带着年迈不能自理的父亲外出,或儿子带着年迈不能自理的母亲外出,当父母要上卫生间须有子女从旁扶持时,也会出现这种尴尬情况。另外,一些残疾人因隐私或方便等问题,也需要特殊的卫生间。正因如此,建设“第三卫生间”的呼声日渐高涨,几年前就有北京市的刘金刚等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增设“第三卫生间”。
千呼万唤始出来。去年北京终于有了“第三卫生间”,这无疑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第三卫生间”有独立的结构,人们在里面可以互不妨碍,并配有相应的适应于残疾人的设施。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第三卫生间”,中国是文明古国,不能没有“第三卫生间”。目前,“第三卫生间”在中国尚处于嗷嗷待哺、蹒跚学步阶段。
不可否认,各级各地政府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小城市都有公测,很多城市甚至有星级公厕,厕内设有老残、妇幼使用的卫生间,梳妆台、冲刷洗手、无障碍设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如厕难和如厕尴尬问题。既要解决如厕难问题,更要解决如厕文明问题,这在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
万事开头难。北京有了“第三卫生间”,其他地方肯定慢慢会有。当然,有了“第三卫生间”,并不是大家如厕就文明了。要让“第三卫生间”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对产权单位和使用管理单位落实工作进行督促,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整改,确保“第三卫生间”全部开放运行;其次要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自觉爱惜、保护和正确合理使用“第三卫生间”。否则,如果“第三卫生间”伤痕累累之后昙花一现,那才是最大的不文明和悲哀。
作者:毛开云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