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诞生记
邓中翰还没有适应院士这个崭新的身份,面对记者“邓院士”的称呼略显腼腆,连连摆手。在他眼里,院士是“在工程科技方面做出了惊人成就且两鬓斑白的老人家”,其中不乏自己的偶像,如钱学森、邓稼先、周光召,对于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邓中翰感到幸运而光荣。
参选之初
2009年3月,初春的阳光映在脸上,邓中翰发现桌上多了一叠厚厚的材料。翻开一看,原来是参选两院院士的申报表格,落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表格要求填写的内容繁多,邓中翰开始亲自准备材料,他明白,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荣誉,而是国家对自己的高度认可。
“开始参选,觉得自己选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记者问他。
“不知道,但还是认真地去准备,科协提名是对我的信任,我充分准备了有关申报资料,能不能当选就顺其自然了。”邓中翰坦然回答。
表格应该怎么填呢?过去的一幕幕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
19岁那年春天的一个早上,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邓中翰听到有人敲宿舍的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位长者正微笑着站在门外。长者自我介绍:“我是物理学教授胡友秋,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你,告诉你我看完那封信的感受。”
胡教授说的是批评他的一封信,作者正是这个满脸通红站在宿舍门口的邓中翰。在前一天的物理课上,胡友秋教授讲解关于电磁学的一道题目,下面坐着的邓中翰却认为老师讲错了。宿舍昏黄的灯光下,邓中翰铺开稿纸,一口气写了8页,折叠好投进了胡教授的信箱。信中写的是他对那道题的见解,里面还详细注明了能够证明自己想法的五种试验方法。
正是这封信使邓中翰获得了老教授的赏识,还把这个年轻冒失的学生请到了自己家里谈心。交谈中,邓中翰大胆表白了自己的想法,他对教授说:“在学习之外,我很想从事一些科研工作,其实从您讲课的内容里,我也想找找看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东西。”
胡教授看着自己的学生,微笑着说:“你有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今年要出国做访问学者,我把你推荐给黄培华教授,他那儿有一些科技部的研发资金,你可以跟着他做课题。”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