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继续举行,“欧元之父”蒙代尔等多位诺奖得主分别做了货币及汇率政策,新材料、新能源与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报告。2006年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他说,“我们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新京报》 9月12日)
“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无疑是一句重话。但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局面也的确是“匪夷所思”: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20839人,据预测报名人数很可能接近200万,招录比例达90∶1,竞争强度也创历年之最。
有意思的是,2013年申请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是35023人,其中2048人最终被录取,录取率为5.8%,也就是18:1。而2013年中国公务员录取率是90:1,比哈佛录取率还要低5倍多。公务员工作,对于我们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公务员工作对美国大学生吸引力要小得多。比如说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私人公司,进入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比例很低。他们最喜欢的工作依次是:首先是管理顾问;接下来是高级软件工程师;第三是软件开发工程师;第四是非营利组织的执行总裁;第五是投资银行分析师;第六是软件设计师;第七是高中教师;第八是公司总裁;第九是商业顾问和公司经理;第十是公司总裁助理。就是说,在哈佛毕业生里,政府雇员的工作连前十位都排不上。
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年轻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考公务员,而西方国家年轻大学生不怎么喜欢做公务员呢?这固然是因为中国公务员收入较高,又有“灰色收入”,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工资外津贴补助,例如单位分房等等。在西方国家,公务员不但工资比私人公司低,而且没有任何“灰色收入”,当然就更不能受贿。
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我们的“编制”大锅饭对年轻人实在太有诱惑力了。几年前机关单位常见的那种“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磨洋工的景致已经不见了,但公务机关至今还是安逸、舒适的代名词。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跑去抢当城管,也是因为“编制”的诱惑实在太大。
好在今天终于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毫不客气地对我们摞下了一句“重话”:“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但愿这位外国专家的“重话”能够点醒几个梦中人,并最终带来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把学有所长的年轻人导向基层、导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导向公务员“编制”。
作者:汪忧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