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二楼,设了一处独立的“学习包厢”,学生只要每年花800元就能成为“房客”,169个包厢已全都被“出租”。另外,吉林省内多所大学图书馆也都设有这样的研究间,都是统一标准收费。(东方早报,9月22日)
鉴于学生抢占学习场所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高校学习场所紧张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那些有志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同学来讲,无疑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安静的学习场所。如此看来,高校通过在图书馆设置独立的“学习包厢”或“研究间”,不仅免除了一些学生抢占座位的尴尬,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教育资源,也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有益举措了。
高校通过在图书馆设立“学习包厢”,可算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创新之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稳定、独立、安静的“学习包厢”是收费的且数量有限,这就预示着能够享受这种“贵宾服务”的只能是一部分学生。然而,虽然这种“学习包厢”数量不多,但作为图书馆的“附属设施”,这些“学习包厢”也属于公共教育资源,具有不可争辩的公益属性。设置独立的“学习包厢”,无疑就会对公共学习空间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通过额外收费提供“贵宾服务”,显然已经侵害了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同时损害了那些在公共学习空间学习的普通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习包厢”方便了部分学生是不假,但同时挤占了其他无法利用“包厢”的学生所应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这难免令人产生疑问:“学习包厢”收费的依据是否符合正义精神?收取的费用将作何使用?如何解决学习包厢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学习包厢”的配置是否坚持了最大限度的公平?以吉林农大图书馆“学习包厢”为例,“学习包厢”先按照学生比例分发各个学院,学院再根据学生需求往下分发,这种分发比例是仅仅针对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还是针对全体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所引发的对学习场所的需求是很重要,但这种需求并非高人一等,更不能挤压其他普通学生的需求。此外,“学习包厢”每年8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公平正义是确保一个社会健康前行的必要保障。教育公平是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这种最基本的公平,不仅应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层面,更应体现在具体而微的自习场所设置方面。对于那些没有进“学习包厢”的学生而言,他们并非不想享受“贵宾服务”,或许是心疼包厢费,或者干脆没有抢到“学习包厢”机会,而相对于独立稳定的收费包厢,他们更希望学校增加免费的公共学习空间。同时,在学生自习场所这个问题上,收费“学习包厢”无疑将学生分成两个群体,一个花钱享受独立、安静、稳定学习场所的“贵宾学生”,另一个则是需要早起抢占自习座位且不能确保安静稳定的普通学生。将学生人为造成鲜明的“阶层”分野,收费“学习包厢”创新外表下暗藏的弊端暴露无遗。
高校管理需要创新思维,但创新不能无视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更不能肆意践踏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当下高校学习场所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提高公共学习场所的使用效率值得嘉许,但这种创新举措应该放置在“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考虑,而非通过所谓“市场化”方式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态势。毕竟,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教育资源,不是不可以引进市场化因子,但首先要确保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前行。
作者:凌国华
稿源:时评界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