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物理奖带给我们的几个启示

2013-10-10 08:35:4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北京时间8日晚6点:4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比利时81岁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84岁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们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9日《现代快报》)

  某种意义上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没有悬念的,因为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上千名科学家在今年初最终证实了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49年前提出的所谓“上帝粒子”的存在。1964年,希格斯等人提出了“希格斯机制”的概念,认为宇宙间遍布“希格斯场”,基本粒子在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质量,而形成希格斯场的就是一种新的粒子,亦即“上帝粒子”。随着“上帝粒子”被证实,他的获奖并不让人意外。

  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荣膺诺奖,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启示之一就是,诺奖科学家都是在他们很年轻时做出重大成果的。据统计,在1905年以前,大约三分之二的诺奖得主在40岁前完成他们的主要工作。到2000年,大多数诺奖得主都在40岁以后完成他们的获奖研究,年龄似乎有变大趋势。

  希格斯做出他的最重要研究成果时,只有35岁。同时获奖的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做出获奖成果时,只有32岁。由此可见,对年轻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创造尽可能好的学术环境是何等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其实是他们做出最重要学术成果的“黄金时段”。

  其二,之所以当时希格斯会提出“希克斯场”理论,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亚原子的粒子质量很大,有些质量却很小甚至没有质量。希格斯所设想的希格斯场能够与亚原子粒子相互作用,从而赋予它们质量。质量大的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多,而零质量的粒子则压根不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其实就有似于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上,而要进行小心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胡适之先生的这一思想,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其三,据报道,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在发布得主前试图联系希格斯,但所有电话号码都没有回应,所以发布时间因此延后了一小时。这位提出20世纪最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的英国科学家,居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机,住所也不接网路,过着令人惊讶的“低科技”生活。这其实也说明,做科学研究需要有献身精神,需要经受住物质上的考验,也许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样投身于科学研究,才更容易取得成就。实际上,从居里夫人到李政道、杨振宁,很多诺奖得主都曾经为学术研究花费了大量心血。

  这其实也说明,今天中国科学家要想取得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首先就得沉得住气,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术态度,而不能终日“走穴”,把精力浪费在拉关系、评职称、讲排场上。果如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汪忧草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