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册”成机关送礼新宠,收礼者选好后快递秘送。中央各项禁令之下,各地初显节约从简、反对铺张浪费的节日新风。但记者近日发现,礼品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一种名为“礼品册”的产品却依旧销售红火,成为送礼歪风的新宠。有销售人员直言:“我们的产品让您送礼送得放心,收礼收得放心。”(12月30日《北京晨报》)
“礼品册”是个啥东东?是这么回事:送礼者可以先在网站确定礼品档次并付款,网站再寄给他一张有账号密码的礼品册,收礼者拿到礼品册后,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网站选择礼品,最后礼品快递上门。看了媒体的报道,我对发明这玩意儿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顺利绕开了纪检部门监管,充分实现了网络和物流、送礼人和收礼者的无缝对接,既保密又方便,堪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典范之作。某些人有这份“聪明才智”,干点什么不好,为啥偏要绞尽脑汁为腐败“修路搭桥”?恐怕他们还是觉得腐败财好发,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腐败、反腐,从来都是“猫鼠游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斗智斗勇的戏码一直都在上演。“礼品册”红极一时,再次折射出反腐倡廉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媒体曝光之后,“礼品册”成为众矢之的,必将很快走向“穷途末路”。只不过,谁能担保没有了“礼品册”,就不会出现新的替代品和新的腐败创意?反腐尚未完全成功,各级纪委仍需继续努力。
近年来,媒体记者常能发现“腐败新动向”,在反腐倡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后,“公款吃喝转战内部餐厅”最先由媒体踢爆;而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期发出的《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跟此前媒体曝光的“公园暗藏高端会所”新闻是否有关,我不得而知;但相信媒体的报道让很多人大开眼界,惊悉在那些隐秘的地方,竟有如此豪奢的场所存在。
记者的暗访和曝光,为相关部门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参考和线索,有时候甚至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啥记者常能发现“腐败新动向”?这恐怕不仅出自“抢新闻”的职业敏感,更出自推动社会向好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以“礼品册”为例,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礼品册”,显示的搜索结果多达190多万条,其中大部分是专门销售礼品册的网站。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很多机关单位、国有企业是我们的老客户,都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买”。这说明,“礼品册”的问题实际上并非个例,而是已经“泛滥成灾”。发现这一问题,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多敏锐的目光,只要多留点心便能做到。
记者常能发现“腐败新动向”,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似乎可以为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纪检部门可以派人参与记者的暗访和调查,丰富自己发现腐败、查处腐败的“技术”;甚至还可以试着请经验丰富的记者来讲讲课、交流一下经验。人人参与、形成合力,那些腐败行为就会陷入多角度、全方位监督的“汪洋大海”,无所遁形。
作者:乔志峰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