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昼夜不停蜿蜒不息地流淌在青山秀水之间。
关于这条美丽的河流的名字,据说与一位美丽的女子有关,这位美丽的女子就是传说中的褒姒,史书上是这样描写她:“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褒姒真是生也有幸矣,还是不幸矣?按照后来史书的记载和文人的诗咏,褒姒似乎背负着一个不轻的亡国的罪名。《国语》里记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外戚世家》也记载:周之兴也以姜及太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司马迁评价: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屈原在《天问》里喊道:“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有:“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的诗句。而这首讽喻性的诗,至今还清晰地镌刻在淙淙流淌的褒河上游的石门旁的峭壁上,似乎在默默地警告着后来的君王们。
如果说是有了这样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先例的话,那么后世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少一点发生,而令人好笑的是这样的后例并没有从此打住,而是一件件在频频上演。记得唐人罗隐有一首咏《西施》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绝世美女,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下修建了西施殿。历代咏叹西施的诗是比较多的,罗隐先生还是比较公正的看待历史的兴亡更替的,他没有像以前的史官诗人们那样把一个亡国的罪责让一个柔弱的女人来担任,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
而相对于褒姒,西施要幸运得多,历代文人还反复演绎褒姒为“怀孕迟迟四十年,水中三日尚安然。生成妖物殃家国,王法如何胜得天!”的怪物,据称夏朝末年有两条龙来到王宫,自称“褒之二君”,通过占卜得“藏之吉”,后来龙离去前遗留的口水唾液装在木匣子里收藏起来,直到周厉王时打开观看,不小心使龙涎洒流于廷外,化为一只“玄鼋”爬进王府,一个小妾碰上了这只鳖,便受了孕,四十年生一女婴。该女婴被扔弃,被褒国人捡回家养大。后来褒人将她献给周幽王姬宫涅,因姓姒,故称为褒姒。成为周幽王的宠妃,生一子伯服。
而我们现在看这些虚妄演绎其实都离不开“红颜祸水”的论调作祟。褒姒其实本来就是褒河下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子而已,并且是贫苦人家出身,只是因为幽王昏庸无能,贪慕女色,听信谗言,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才招来亡国败身之祸,如果真像《诗经》那样形容:“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那还真是有点不公。
回眸褒河,大浪淘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往事一点一点渐渐流露出它的真面目。而对于褒姒的鞭挞也渐渐被人们宽容,于是人们也愿意用一位家乡的绝色女子的名字来命名这条穿过褒谷的河流,以便让人们记住这位出身于青山秀水间美丽的女子。于是便有了楚汉的《思悟褒姒》:
褒谷的风拂开尘封的竹简,
一个鲜活的佳人款款走出。
青山碧水毓就倾城之貌,
欢歌笑语响彻褒谷之中。
沏一壶清茶回首谈笑:
九鼎情种可悲可笑,
仅为一笑荒政不朝,
只弄得江山性命皆抛,
可终究云散高唐一场徒劳。
岂不知深宫森严锁双脚,
怎比我信步褒谷浣纱采茶纵歌畅笑?
历代帝王几多羞恼?
多少情种覆辙前朝?
历史的轮回仅是知晓?
竹简之中我嫣然一笑……
作者:郭军平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