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献血主力军谁该尴尬?

2013-09-24 09:27:18  来源: 时评界

小字体大字体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0年,中国自愿无偿献血由675万次增加到1180万次,年采血量由2295吨增加到3935吨,尽管无偿献血以年均12.6%的速度递增,全国平均献血率尚不足百分之一。其中,学生竟然是献血的主力军。兰州地区学生献血者比例为44.47%,几乎占到无偿献血总数的一半。(9月23日燕赵都市网)
  据新华社2010年消息,昆明市公务人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的0.9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地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都是学生或者农民工。以至于到了寒暑假放假、农民工春节返乡潮期间,很多城市都会闹“血荒”。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科普教育的广泛开展,献血有益健康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公民自觉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他们的义举,彰显了人道博爱的红十字精神。然而,随着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血荒”已经由“季节性发作”,逐步演变成一种悲催的常态,各地医院临床用血告急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
  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国不少城市无偿献血仍然难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只能通过给单位下达计划献血指标、或者采取互助献血等做法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这种做法,在保证临床用血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与无偿、自愿献血的法律精神相背离。
  无偿献血工作进入瓶颈期,卫生部门、采血机构普遍感到力不从心。无偿献血率较高的江苏也颇感无奈,于是率先将无偿献血纳入文明单位考核指标。
  愈演愈烈的城市“血荒”,的确反映了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据测算,一座城市只要有3%的市民参加无偿献血,就不会闹“血荒”。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些城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市民甚至不及外来务工人员,某省会城市本土市民献血只占无偿献血总人数的一成。
  “血荒”反映了城市文明之痛,无偿献血纳入文明单位考核指标理所当然、无可指责。献血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发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的职责,更是一项应尽义务。如果每个健康适龄公民都能怀着一颗奉献的心,自觉履行献血义务,“血荒”就不会上演。因此,努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文明城市新风尚,广大市民自觉养成义务献血的好习惯,才是“血荒”的治本之策。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血荒”折射出文明城市建设任重道远。在频频发生的“血荒”面前,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为公民道德建设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无偿献血这类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城市文明传递一份正能量?

  作者:张卫斌
  稿源:时评界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