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教师都是教育改革实践者

2013-10-09 09:07:26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在一些人眼中,她有点与众不同:所教的班级,从不统一布置课外作业,而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优等生代替教师上课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活跃的思维。她就是太和县五星镇杨西楼小学教师马倩云。(10月8日《颍州晚报》)
  与马倩云这样的灵活教学方式相联系的无疑就是乡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填鸭式教育的弊端。一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乡村留守儿童在乡村教育中处于边缘境地;另一方面,即使城市的中小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弊端,需要进行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每个教师其实都可以为教师事业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从而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所以,像马倩云这样的教师即使是微小的努力,也值得鼓励,因为只有这样的努力叠加的时候,整体的教育才会有所改观并实现最终的质变。
  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弊病,日前在广州举行的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上,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郑也夫指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考试机器”这样的论断可谓一针见血,但到底是如何变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无疑就是以分数为唯一导向的教育评估体系导致,在分数作为唯一的指挥棒下,学校、班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们所关心的也变成只有分数,其它任何教学的形式都变成一种累赘而显得多余。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变身“考试机器”,如何激发创新性将成为难题。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撑,更需要每个教师的努力。
  有人动辄将中小学教育落后弊端归结于顶层设计,这显然是有道理的但绝非唯一的道理。对于教育来说,即使在顶层设计尚未改变的前提下,每一个教师也可以进行力所能及的尝试。像马倩云这样,即使在农村学校也可以努力,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静心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课题研究;不统一布置课外作业;坚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优等生代替教师上课、学生自己命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的最好的老师。这样在顶层设计尚未改变的前提下,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仍旧可以进行最大化努力的尝试,这样的小小支流才会最终汇聚成为大江大河,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模式,也为顶层设计的最终改变提高鲜活经验。
  每个教师都是教育改革实践者,当分数仍旧是学生们唯一指挥棒的时候,教师仍旧有可以作为的空间勇气,只是这样的空间和勇气必须坚持既定的前提条件,在不触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教育改革的形式进行自身探索,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倩云的探索尽管是细微的,但也足够值得赞赏。
 
  作者:王传言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