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星巴克在中国获暴利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媒体报道,星巴克在中国“售价为物料成本的10倍”、“亚太区利润率为欧洲16倍”。人们纷纷指责星巴克搞“价格歧视”、“谋取暴利”。
星巴克在中国卖的比美国贵很多,利润很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在美国,星巴克不过是一款普的咖啡而已,并没有显得很高贵、很奢华。然而在中国,星巴克俨然成了咖啡的代言人,成为时尚和情调的代名词。这不禁让人想到另一个美国商品,哈根达斯。同样的,哈根达斯在美国也很普通,而在中国却“身价不菲”。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在美国不算高档的商品,到了中国便“身价倍增”,摇身“变凤凰”。
媒体的报道纷纷通把矛头指向商家与星巴克,认为高价格的背后是商家与星巴克的共谋。这方面的因素的确不可忽视,但仅仅是这样的指责也不尽然。事实上,星巴克在国内之所以能走俏,享受高档商品待遇,与我们的消费心理、消费文化也有很大关系。商品社会下,任何一种商品的销售都离不开顾客群体。从这一角度看,任何一种商品的走俏,都是顾客群体消费的结果,顾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消费者们的消费,才会有商品的热销与受欢迎,进而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
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对于潮流生活、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外国货”在国人眼中,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理,国人对于外国的东西便会充满一知半解的好奇,进而心生羡慕与虚荣。而星巴克等外国商品,便很准确的迎合了国人的这种消费心理。加上自身的包装,摇身一变成“凤凰”。事实上,一杯星巴克咖啡和一杯其他品牌的咖啡,又有多少人能品尝出其中的不同滋味呢?对于这类商品的消费,人们更加注重的不是口感,而是内心的感觉。往往是牌子比口感重要,面子比价格重要。
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消费文化。类似的现象还不止出现在星巴克、哈根达斯等食品领域。审视整个消费市场,不管是化妆品领域、服装领域,还是汽车等领域,“外国货”可谓占尽了风光。虽然价格高的离谱,但偏偏就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如此看来,原本不算高档的星巴克虽然在国内卖得贵,却依然有巨大市场,并被视为“小资”的象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许智豪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