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事前备案不如事后监管

2014-01-13 20:25:5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刚4个多月,就基本“夭折”——由于不能加价召车,导致司机全部转投“快的”和“嘀嘀”的怀抱。(1月13日《北京晨报》)

  一边是“官方”打车软件的“夭折”,一边是“非法”打车软件的大行其道。如此冰火两重天,可以说,把北京交通部门逼进了尴尬的境地。

  应当承认,交通部门“备案”打车软件的初衷是好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规范打车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可是,政府的“好心”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关键问题还是一个“利”字在"作怪"。

  一是通过“官方”软件叫车,乘客需要付5—6的电召费,无形中增加了打车成本,而司机只能得到其中的1元,也会对“官方”叫车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巨额电召费的去向,更是令人生疑。二是“非法”软件对乘客和司机有“巨大”好利。如,“非法”打车软件可以给司机 “最低5元,最高100元”的“加价”;如果使用“嘀嘀”打一次车乘客还可以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礼品包括充电宝、彩票甚至豪华游轮双人游,尤其是用微信支付车费的订单,每一笔司机还能得到10元补贴,乘客还能得到10元的返还,司机和乘客何乐而不为。

  一“支”一“收”,官方打车软件“夭折”,以及“非法”打车软件大行其道,也就见怪不怪了。

  由此看来,政府对打车软件“备案”,其实一点都没有必要。因为,开发或使用打车软件,本来就是一个市场行为,其生存或发展本该由市场来说了算。也就是说,要解决打车难和防止乘客、司机利益受损,政府应当把精力从事前“备案”,后移到加大事后的监管。即,既要确保乘客和司机利益不受损,甚至还要保证乘客和司机从中“受益”。这才是政府部门需要做的,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事。否则,即使“备案”的出发点再好,“官方”打车软件“夭折”,也是早晚的事。

  作者:姚明胜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