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无数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可谓绞尽脑汁,用尽了浑身解数,引发了对优势教育资源的“抢夺之战”,推高了学区房价格,还生出了比比啼笑皆非的趣事,如温州一所名校的一个班里竟有15位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同一个厕所。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国家也在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这样的现实下,公众应该如何应对教育资源不公带来的差距呢?
笔者认为与其不停的抱怨教育不公现象,不如切实寻求缓解教育资源不公所带来的教育差异。家庭教育也许正是一良策。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然而,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都在为生存不停奔波的时代,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多数家长认为只要送孩子上名校就能保证孩子成才,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倾向,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或者失位。父母将孩子成长、成才的希望过多的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引发了对优势教育资源的“抢夺之战”。在这一场“战役”中胜利的永远是少数,而更多的家长陷入了对教育资源不公的抱怨中。现实就是如此,抱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相对抱怨,笔者认为家长们应该从中央电视台“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的对“家风”的热议中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具有的重要作用。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知识结构,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承担了更主要的责任。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当代父母们,我们暂时不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一现状,但是孩子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前途不能被教育资源耽误,良好的家庭教育正能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带来的差距。我们为何不转变思想,另辟蹊径,重拾家庭教育呢?
作者:罗姣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