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鹏 张健 报道
本报聊城讯 聊城古城的四条大街,按照“西文、东商、南驿、北食”布局主要业态。如今,当你穿过古城西门的瓮城踏上楼西大街,路北映入眼帘的,就是刚刚完成复建的七贤堂,与这条街“布局老文化、老符号”的定位十分协调。 记者从聊城市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了解到,七贤堂原称“七贤祠”,供奉的都是德才兼备、为官清正,屡遭挫折仍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的乡贤。七贤堂,能使其高贵品格在当世树起一种精神高标。 复建的七贤堂,包括大门、照壁、碑廊、阳明祠、七贤堂、名人堂和文化展厅等七部分。建筑采用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在充分尊重聊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同区位、同规模、同时期的同类建筑,确定了符合聊城实际的北方官式建筑形制。屋面为两坡式,结合古城区现存古建筑风格,将居民特色与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相融合,形成统一的古城区建筑群。建筑立面按照平面功能分区进行处理,注重屋面轮廓线的起伏有序,自然流畅。建筑色彩总体基调以基砖墙、灰瓦坡顶为主,门、窗以暗红色为主,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 “复建的七贤堂,原则上以明清时期的记载和使用情况为准,在形式、布局、尺度、风格等方面严格与历史一致,力求真实反映历史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的原貌。”聊城市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总规划师郭守印说,整个复建过程中,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都严把施工队伍资质、原材物料、施工质量和考核关,目的是使七贤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门一窗都能经得起历史检验。 据悉,七贤堂的园林绿化、文化布展工作正在进行。原祠供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明七贤”,后增邓钟岳(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朱学笃等“清三贤”。复建的七贤堂,实际供奉除胡德琳之外的“九贤”。 ◆史实 七贤祠 明朝中期,在聊城古城西八腊庙附近,有一座三先生祠,供奉着王道、穆孔晖、孟秋。万历四十三年(1615),岳飞十七世孙、公正廉明的东昌知府岳和声,决定增加供奉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这座祠堂从此有“七贤祠”之名。 晚清,东昌府经济衰退,七贤祠缺乏维修,几近倒塌。道光年间的知府朱锦琮,将七先生牌位移于启文书院的文昌阁,上供文昌星,下供七先生。“七贤”被改祀于启文书院后,增祀“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后又增祀“传胪”朱学笃。这三位先生,被称为“后三贤”。 清末,西式教育传入,科举制学废止,七贤祠供奉渐失。 七贤祠所供奉者,皆为德才兼备之人。“前七贤”有一个共同点:在学术思想上,都尊崇王阳明的“心学”。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特点,带动东昌一带文运大兴、鸿儒鹊起。“后三贤”,也是学有独到,清正为官,深得民众钦敬。 ■小调查 古城片区、街巷 保护改造调查结果 对古城片区、街巷保护改造是积极保护、有机更新,还是完全遵循原样,本报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得票数第一:积极保护、有机更新。 得票数第二:完全遵循原样。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