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和鹏 本报通讯员 李芳 温冰 赵一凡
聊城高新技术开发区韩集乡的大白菜,颇具“历史底蕴”。吃过的人说这种白菜“嚼着没丝儿”,清代唱本里说它“汤如奶”,民间还有“炒着烂帮,炖着浑汤”的好评。对这种优势,当地已开始重视,并制定了振兴规划。但是,当得知外地后起的品牌白菜一棵能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韩集人在感觉到巨大差距时更觉心有不甘。
这种状况折射出聊城农业发展的现状:基础雄厚,规模大,但品牌建设不到位,牌子打得不响,效益没有彰显。
农业品牌意识薄弱
“聊城粮食总产量占全省八分之一、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畜禽产品产量也位居前列,但缺乏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效益优势,农产品档次低,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少,进入高端消费市场的不多。”日前,聊城市农委党组书记侯德功这样向记者介绍。
历史上,聊城的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老品牌在全国都有影响,但由于疏于建设,近年这些品牌都有被外界遗忘之忧。2011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全国438个品牌没有一个聊城的品牌,第二年仅有两个上榜。
莘县农业局环保站站长王正心多年负责该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对基层农产品品牌建设了解较深。“从生产经营主体看,龙头太少,带动不力;再就是企业对发展没有长远考虑、不懂品牌经营。”他认为,这些因素是造成品牌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政府层面要做好整合和引导。
塑品牌先抓质量根本
聊城市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首先实实在在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了抓质量这个根本上。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说,因为他们深知,聊城打响绿色食品的牌子,保护好这个牌子,对老百姓的增收非常关键。
“手机扫一扫,上网查一查,电话问一问,就能知道农产品什么时候用药、用肥、浇水……知道产地、责任人、销售日期。”莘县农业局质监股股长郝宽亮一边演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可追溯平台”的网络查询,一边告诉记者,这个坚实的平台能给莘县农产品建起详细的“档案”,保障品质更优、品牌更响、效益更好。
在聊城,联户联保等制度也在积极推进,几户之间互相监督制约并推出负责人,负责人与村、村与乡、乡与县主管部门逐级签订协议,确保质量安全。
靠品牌增效益
“农业已经进入创意农业时代,体验经济的介入赋予这个最传统的行业以无限的想象力,农业全产业链将彻底呈现其价值、释放其活力。”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赵勇豪认为,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因地制宜,巧融智力,注重科技、文化、“智本”的注入,同时树立生态意识、精品意识,从系统设计、策划包装等角度着力提升聊城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使当地名产一路向区域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发展,创大品牌、强品牌。
近日,莘县首批“二维码”蔬菜打入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建起了“莘县蔬菜专销区”。而东昌府区,还倡导将农产品品牌都冠以“东昌”等地名。
“这些努力都是有益的,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红方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王宁说,“高效的品牌建设,必须理性而系统。”王宁认为,牌子多、乱、杂难以整合成公共品牌,缺乏挖掘难以展示核心价值,缺乏创意、流于同质化竞争难以张扬特色,是现存的主要问题。“这些看似微观的专业问题却能起长效作用,解决好了,农产品就会如虎添翼,实现品牌增效。”王宁说。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