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咨询公司益普索(IPSOS)最近对20个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I measure my success by the things I own),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调查国家的反馈,比排名第二的印度高13个百分点。对这一问题回答的全球平均值为34%,土耳其、巴西、韩国、波兰都在平均值之上,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瑞典则是比例最低的国家。(12月20日 人民网)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人们本身并不应该陌生。因为这样的逻辑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但到底这股考核是如何进入的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成功的标准,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多元的,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但在现实中,关于成功却直接沦落到金钱上,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在这样局面的背后是曾经的“效率就是金钱”的最好号召,而在更深层次,这样的标准无疑直接指向价值同质化的纠结心态。对于中国人来说,曾经是质朴的一群,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从现实的侵袭来看,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入之后,恍然之间寻找到一种价值趋同,甚至同质化的趋势,而这样的倾向无疑是极端危险的。
从最近的两则新闻中,更是不难看出这样的端倪。一则新闻就是关于每年的作家富豪榜的排名。作家原本是属于文学的,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群。但如今,好像只有通过财富的多寡才能衡量出一个作家到底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其到底是否具备文学的特质倒是成了其次的问题。这不能不说就是一种金钱侵入的结果,而这最终的结果就是金钱成为横行社会的唯一指标,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于是,第二则新闻就更不难理解,一组关于毕业生专业赚钱程度的排行榜上,文科专业呈现垫底的现象。针对此,很多人就大呼,如果再次选择,你会选择文科专业吗?这样的疑问中,笔者可以毫不犹豫回答,如果再一次选择,必然还是选择文科。专业的衡量原本就不应该以赚钱的多寡衡量,但现实却将其硬生生捆绑在一起。这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同质化吗?
当人们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作赚钱的时候,肯定会忽略很多的世界。世界的多元性质里,尤其是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历程,财富的积累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财富积累之后应该如何处理。到底是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还是成为守财奴。而西方的成功人士,也远非就是一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有励志的,有慈善的,有公益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而当一个社会认同“成功就等于金钱”的时候,想来必然是可悲的。因为完全可以想象到这样的一种现实,那就是,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都从事着一件事件,那就是为了赚钱,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就是为了这两个字,而到死亡的时刻是否应该反思呢?这样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金钱等于成功”能够渗透如此之快,人们习惯将其归结于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的母体来源于西方世界,奈何西方没有如此?这又是一个追问。不仅繁华的毒都市如此,偏远的山村也受到了浸淫。笔者来自于山村,而每次的回去,都会面临亲朋一个问题:现在赚多少钱了?而他们的问题本身并不觉得意外。不过,这在我看来,却很难过。按照笔者的意思,不赚钱,或者赚钱比较少,在他们的眼中就会出现接下来的一句:人家谁家的孩子赚多少了呢。这样心态将贻害无穷。因为这背后就是攀比,更是一种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荒诞。比如“想贫不笑娼”。
作者:王传言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