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教授王正敏被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作假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近日记者采访了师徒俩人。王正敏说,“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他那么恨我,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而王宇澄指责老师偷换概念,“我不想单方面回应他说的‘师徒恩怨’,我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等到他的抄袭和作假有定论了,再计利害”。(1月12日《羊城晚报》)
近年来,院士评选、资质审查和院士德行规范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曾经是亲密的师徒兼战友的俩人闹到如今水火不容的地步,实乃可惜可叹,表面上看,这场争执是因院士学术造假而引发,实际上从一开始,随着事件的逐步深入,倒是越来越像一场江湖恩怨的故事了。
王宇澄说当年不知道王正敏作假,否则他就是“同案犯”。他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2003年,王正敏聘王宇澄为秘书,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选之前,王宇澄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2005年,王正敏申报院士,王宇澄全权负责他为当上院士的论文收集整理的全过程。由此看来,作为学生的王宇澄不可能不知道导师造假的手段和过程,问题是,他为什么直到如今才想起来要举报?
从记者采访内容来看,王宇澄回避师徒恩怨之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把自己打扮成检举学术不端的正面形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先前他的良知都干嘛去了?协助导师申报院士,准备全部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王正敏学术造假,他也是其“帮凶”之一。那么他的“是非”观又在哪?这中间他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综合王宇澄的个人培养计划被导师拒绝、评定副高职称第一年落空等情况来看,评选院士后的利益分配不均恐怕是师徒反目的根本原因。
至于王正敏是否存在学术造假一事,中国科学院于日前回应,已有专门工作小组对此事进行核查,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我们无意在此讨论,只是特别要提醒的是,王宇澄因利益分配“不公”愤而举报的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反思,倘若王宇澄在院士评选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地位、资源和利益,他还不会不会举报呢?很难说。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条迥异于正常群众反腐的举报路径:因无法得到自己的非法利益后采取正常的举报手段,诸如内部分赃不均、情人二奶胃口得到不满足之类。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假如集团内部不法利益达到合理分割的和谐状态时,以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同盟体之坚固异常,反腐之予又将刺向哪里?
作者:李朝晖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