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工作能否好事做到底?

2014-02-14 16:13:2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据我所知,救助站每天会收容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他们食宿衣物,但最终还是会被遣送回原籍,救助工作任务就此完成了。但是后果如何谁也无法知晓,反正“一切皆有可能”。不过,那只是针对于自愿求助者而言的,另一种就是不愿去救助站的,常常在外流浪拾荒,四海为家,也许状元郎就是后者。

  即便与此依然会常接待“熟人”。一个古稀老人被民警送至救助站,联系上家人后送还至家,但在周日的晚上,救助站工作人员便接到其家人的电话称不愿管。“熟人”知道自己的生存有所保障,逐渐淡忘了找工作等带来的忧郁,长此以往“惰性”渐生,笔者不禁发问,送与不送、管与不管,救助站究竟做的是好事还是……可以说救助站“好心”处于了尴尬地镜。

  穷人中亦不乏傲骨,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群却坚强的自立。一年前,笔者在火车站见过这样两个人,一个只有一条腿,令一个似乎眼睛看不清楚,救助人员多次表达救助意愿时,却被断然拒绝,因为他们希望把国家的钱用留给最需要的人,最终二人在火车站一个废旧的铁皮屋安家,每日起早贪黑翻检饮料、矿泉水瓶,二人省吃俭用最终自筹车费返乡。

  相较之下,那群来来回回往返于救助站的“可怜人”,常被称为“跑站”,那些“跑站”者年纪轻轻,四肢发达,原本可以创造劳动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却总有一种惰性在使然,有时候无偿救助反而促长了一小部分不劳而获之人的存在。

  现实的用工荒、返乡就业季依然没能勾起“流浪汉”们的兴趣,有些似乎已然沦陷于救助站给予的生存需要的暖流中。

  以上种种,令笔者对“做好事”的定义产生了疑惑,物质上的满足是真的帮到了他们吗?我们还是来听听流浪拾荒者老陈的心声吧:“我在这里可以捡垃圾挣钱,多自由。再说,我去救助站,老脸往哪搁?”

  对于那些真正的流浪汉给予同情、关心、帮助无可厚非,但那些骗吃骗喝者混迹其中令大众心中某块地方“硬”了起来。笔者逛街时,不足2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各种残缺的“摆摊者”,或坦胸露乳、或下跪磕头……但过往人群中常会发出“那是骗人的,都是团伙”等声音,不禁令人唏嘘,个别实事也验证了群众的猜想,南京地铁一乞丐月薪过万的新闻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拷问社会公信力的同时,笔者叩问自己内心,有多相信这群“可怜人”?

  这是社会诚信的缺失,更是人性的扭曲化,现在再来看,这救助政策之下的“好事”究竟有多好?无止境的帮扶救助,养成了少部分人的依赖性,滋养了些许社会“寄生虫”,帮扶救助的资金、物资投入犹如无底洞,不能标本兼治,“知足”仅停留于某种层面。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对于那些真实流浪乞讨者,救助站救助工作不妨好事做到底,主动与企业联姻,为寻找就业岗位与出路,全国1700多个救助站,假如一站一天解决就业1人,那么全国一天也就有1700多人走出流浪乞讨生涯;对于伤残者,应当提供及时必要的资金帮扶,呼吁社会舆论支持;对于骗吃骗喝者,应与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揭露他们的骗术面纱,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的诚信价值体系。

  其实国家救助政策初衷是有益的,但不是意味讲究原则、不作创新,而应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有时候,一个积极主动、一个决策、一份责任,就可以有着不同的结局。

  作者:庞晓婕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