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张养浩一首《潼关怀古》久唱不衰,大凡喜欢古典诗文的人们都一定记得“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句子。也许由于这一首诗歌的力量,也许是潼关山川之形胜,故潼关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探寻潼关,于是成为了埋在我心底深处的一个梦想。今天,总于有了机会。于是一个人在游完华山之后,又兴致勃勃地向潼关进发。
行进的途中正值天气晴朗,积雪融化之际。过了华山,向东前行,路就慢慢上坡。向身后看,这才发现华山脚下一带为一盆地,眼前慢慢也不见平地,而是起起伏伏的山塬,向一路人打听,方知这一带为孟塬。瞧着地名,就带着一个“塬”字,真是名符其实。塬上广植小麦,油菜之类作物,时值初春,雪水滋润,故而麦苗,油菜略呈精神,鲜绿色渐渐透出浓浓春意。沿路自然有村庄,家户新貌灿然,红红的对联透露着浓浓的喜庆滋味。家户人家或三三两两聚首门口闲谈,或有老妇人逗小孩玩,旁边小犬见路人经过,或狂吠几声,主人吆喝,则忙摇尾俯首跑回,那姿态,好似故意作秀给主人看。
车渐行渐远,而路却也愈来愈高,前面是一个山峁,右边远处好似一个深沟,而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群山万壑的地形也就显现出来。走过山峁,眼前就豁然一亮,一座门坊“金城潼关欢迎您”的字样就告诉你现在进入潼关地界。随着路标提示,可以看到前面就要下坡。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我脑海里也在不断地想:潼关为什么又称金城呢?潼关自古盛产黄金,这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该不是因了这个原因吧!来不及细想,车子就狂奔,果然是下坡路好走。我也踩好了刹车,转过一个峁,眼前又是豁然开朗。但见深山险壑,沃野千里,横亘眼前。山上积雪皑皑,林木环绕,开阔的眼界不禁让人诗兴大发,想吼一声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这样的地形地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得地势之险的好地方,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三者之中,潼关可谓得“地利”之便,不像平原无险可守。由于潼关为锁钥之地,扼守秦晋豫咽喉地带,故历来被称为“天下雄关”,看来真是名符其实。
到达潼关县城须经过“双桥”,这两座大桥都是跨越深沟险壑建设而成,这也反映了潼关之地利的两面性,在战争时代它是屏障,然而在和平建设年代它却是障碍。然而勤劳的潼关人民还是用智慧和汗水把这一座美丽的山川之城打造的充满峥嵘气象。巍峨而具古色古香的门楼矗立眼前,端庄肃穆的“潼关”二字让你肃然起敬。是啊,这就是我日思夜想就要拜访的潼关古城,烙印在脑海里的哪一个谜就要揭开。进入城区,和平日里看到的街道建设一样,潼关街道倒没有什么新意。当然饮食方面让你注目的是“潼关十三花”和“老潼关肉夹馍”,潼关的黄金当然不用再说了。但是,在这里还有一位很值得提起的重量级人物:杨震。杨震为东汉廉吏,其中“四知”事流传古今,为人争颂而敬慕。杨震熟读经史,知识渊博。从教20余年,时人誉为”关西夫子”,50岁入仕途,历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听说杨震墓就在老潼关前面,于是便有驱车一看的念头。但是,又听说老潼关更值得一看,于是便决定看看老潼关。
老潼关位于塬下,濒临黄河,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其实,关于潼关的很多故事,大概都要与老潼关有关。比如,著名的潼关八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都是古人围绕老城总结出来的景观,这在新潼关城是看不到的。老潼关怎么走,一位当地人说:沿这条路走,被黄河挡住了,就是老潼关城。当地人简单的介绍,更引起了我的兴趣。至于潼关城为何搬迁,当地人讲自然是与黄河水涨有关,也有说与三门峡水库有关。黄河水到了潼关这里,又被称为是“九曲黄河第一弯”,这里水量增大,河面异常宽阔。我到达老城之后,面对浩渺无涯的河面,看那汹涌的急流,听那冰凌与河水的激荡声,方才相信了人们的话。
不过,古老的潼关城墙已不复存在,当然关于古老的潼关城的八景也难以凑齐。狭窄的老城的街道确实也不适合于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搬迁是必然的。这就是时移世易,假如张养浩看到了今日的面貌恐怕又要大发感慨了。不过,幸好,我在附近一巍峨的寺庙——红楼观看到了古老潼关城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见证了昔日老潼关的繁华,那城墙之巍峨,人烟之阜盛,屋舍之井然,还有抗日战士保家卫国的庄严场面,无不令人嘘唏感叹。而在红楼观附近建设的潼关古城旅游景区正在着力打造“雄关虎踞”的震撼人心的场面,我们热烈期待着潼关更美好的未来。
离开老潼关,西行,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震墓,那可是潼关浓墨重彩的一笔,到潼关,是不能不看的。
作者:郭军平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