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造假或因“心灵鸡汤”太浓

2014-05-15 04:17:51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舌尖2》被疑造假 导演:因考虑安全问题

  植物学博士质疑节目镜头造假

  5月12日,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发表博文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爬树取蜜的镜头疑似“造假”。13日该集导演李勇受访时回应称,白马占堆爬40米高树的事为真事,只是拍摄高处取蜜片段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才“换树”。(5月14日《京华时报》)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来得及细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原因是当《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的时候,听说《舌尖2》相继出笼,我已经预感到,在如此“卖座”的纪录片中,不搭载一点附加值,几乎违背了当前的价值趋向。不出所料,《舌尖2》第一集,就被植物学博士疑似“造假”,揭开了《舌尖2》“后厨”的“偷工减料”。

  我对植物学博士的“打假”不大认同——因为,对爬40米高的树采用“蒙太奇”,还不至于影响《舌尖2》关于美食文化的口味,若以此证明《舌尖2》相比“舌尖1”的“一蟹不如一蟹”,就有点“看戏看卖芝麻糖的”的意味了。即便在“纪实”影片中,有些难以复原的镜头,甚至可以用电脑来完成的。

  而《舌尖2》的真正变味,可能是在本该如实记录的中国美食文化中,参入了太多太浓的“心灵鸡汤”。从某种意义上说,《舌尖2》有点滑入看“春晚”的窠臼。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我对植物学博士对“换树”的打假不以为然,但在《舌尖2》中,导演花了大篇幅来渲染学琴女孩跟妈妈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搭载了“感动中国”的公益广告。诚然,《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很有艺术观赏价值的纪录片,长篇叙事必须有情感烘托,就如写记述文也要“夹叙夹议”。但渲染和抒情必须围绕主题。比如有关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些挑逗味蕾的特色食品,究竟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远?从食材的来源到安全卫生,从精工细作的烹饪过程与现实生活节奏的矛盾,以及逐渐淡出家常菜谱的美味佳肴,都能激发起人们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对人生“真滋味”的向往。其中不是可以大做文章?

  这些应该以调动味蕾为主,辅以生活情调的渲染手法,不能试图从舌尖延伸到“心尖”,从单纯的食欲享受扩展到满足社会渴望的“心灵鸡汤”。这样势必影响了真正的油盐酱醋的滋味;而过分的抒情和烘托,让菜肴远离了灶台。

  这也应该在公众意料之中,就如“春晚”,年复一年终究“烹制”不出一桌可口的“年夜饭”,就是因为盛名之下,承载了太多的额外重负。在口味和“营养价值”之间的平衡上,在调动味蕾和“正能量”之间,必须做出哪怕是影响口味的兼顾。这就让本来以美味为主的饮食文化,变成了以“健身”为主的“药膳”。

  现在,对《舌尖2》的质疑有方方面面,但个人以为,这都是因为《舌尖2》变味引起的。假如《舌尖2》一如《舌尖1》美味,无论“换树”还是“喷枪烤红烧肉”,都不会让陶醉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观众放在心上。

  作者:知风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