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写作者,犹如一位木匠,他精心写下的文章犹如木匠做的手艺活儿,而大家认可不认可,作者先要交给编辑老师验收质量,编辑老师好像专业质量检验员一样,有着专业的眼光和专业的技术,因此,写作者做的活儿过不过关,先得过编辑老师这一关。
这样,在写作爱好者投稿的过程中内心都有一个期望,就是希望编辑老师能够赏识自己的作品。但是,世事复杂,写手如云,在千百件稿件里要选不多的几篇文章见诸报刊,这毕竟是难上加难。就连文章大家老舍先生在《又是一年芳草绿》里写到:稿子寄出去,有时候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连个回信都没有。可见发表文章之难。过去是这样,现在在纸媒发达时期也是这样。尤其现在是报刊自负盈亏时期,文学稿件本身就是不挣钱的事情,所以报纸的副刊都在大幅度的减少发文学作品,而宁愿多发广告,这样可以多创造利润嘛。而纯文学期刊有些因为面向的读者群较为狭窄,因此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目前市场前景较好的读物依然是面对中小学学生作文有益的期刊或者书籍。因为学生是一个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
假如自己的作品能被面向中小学生阅读对象的期刊采用,那稿酬一定不会少。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作为一位写作爱好者,自己的文章能被编辑老师看重发表,并领受到了一定的稿酬,那自然是喜上加喜。有句话说的好:别人的妻子,自己的孩子。作品就是作家的孩子,谁不希望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好呢?谁不希望别人欣赏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一次上帝化为一个天使来到人间,上帝想测试人类是不是有着偏狭的私心,就拿出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苹果,上帝走到了一个村子里,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妈妈,上帝就说:你把这个苹果送给村子里最漂亮的孩子吧!我会给你奖赏的。一会儿年轻的妈妈领着一大群孩子来到了上帝面前,当着众多孩子的面,年轻的妈妈把这个又大又甜的苹果交给了一个丑陋的小孩,上帝一看,这个孩子并不漂亮啊!可是,年轻的妈妈却说她非常漂亮。她的眼睛像水灵灵的葡萄,她的眉毛像弯弯的月亮,她的嘴巴像红红的樱桃。上帝莫名其妙,真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后来,大家齐声回答:那是她自己的孩子。后来,上帝不信人类会这样,就到了另外一个村子,结果一试,结果还是这样。上帝终于服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是有私心的,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在“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情形下,谁不希望编辑老师发表自己的作品。倘若没有发表,或沮丧或抱怨,这样的情绪是有的。倘若被发表,那么编辑老师就不亚于是自己的知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老舍先生抱怨发表文章难的情况现在有了改观。因为现在有了网络,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在中国首家网络文学大学成立之际,名誉校长莫言就曾经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将网络比喻成农村的“墙壁”。莫言说,他小时候村子里某一家会用石灰粉刷墙壁,用不了几天,光滑的墙就被热爱文学的学生涂上各种各样的句子——就像诗歌或者微型小说。网络有点像这农村的墙壁,网络写作和在墙上涂写是一样的,都是在自由抒发内心情感。当然,“网络”更加宽阔,更加自由,也可以容纳更多更美好的东西。莫言的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生动。说明了发表文章相对比过去纸媒要宽松得多的现实,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这是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但是要从中出类拔萃,却也不易。由于现在网络媒体发达,大有君临天下的趋势,因此众多的纸质媒体都愿意到网络上选择优秀稿件,这样,看似网络媒体发表容易了,但是要想被纸媒选上,那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网络写手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章水平,这样才能从网络上出类拔萃,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想到网络的现实,笔者就联想到了唐代诗人作品发表的情况,唐代诗人发表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墙壁上题诗,凡是游历所至,诗人们往往即兴而作,挥毫泼墨,在驿站,楼阁,亭子,山壁,园林等等都会留下墨宝。想一想,这个驿站,楼阁,亭子,山壁,园林等等地方何尝不是人员流动众多的地方,于是,在众人来来往往的过程中,那些书写在墙壁上的优美的诗文就会人们争相传颂,自然,那些题诗者的美名也就被人们广为传颂。除此以外,还有较为著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就是那些幽禁在深宫的宫女们把自己的幽怨心情以诗的形式题写在一枚红叶上,然后让流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这些诗句优美上口,从民间传到上层,从而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宫女们最终以诗的形式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和幸福。
如今网络的开放,就犹如唐代诗人墙壁上题诗的情况,有了一个更大的受众面,因此,只要是优秀的作品最终是不会埋没的。
作者:郭军平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