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和鹏 通讯员 张健 报道
本报聊城讯 “我们要做的是完整再现县衙旧貌。”11月4日,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于冬珍告诉记者,聊城古城县衙的复建,是古城保护与改造的重头戏,引人注目。
据介绍,聊城古城县衙复建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依照传统规制,复原大门、牌楼、三座照壁、偏门、旌善亭、申明亭等分项。建筑均为明清官式做法,采用传统工艺施工。其中,牌楼为四柱三楼木牌楼形制,边楼为七踩斗拱,明楼为九踩斗拱。目前,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有望今年完成。
二期工程包括仪门、大堂、六房、二堂、内宅、县丞衙、主薄衙、银局、税库、礼贤馆、典史衙、三班衙役、衙庙等建筑。二期工程规模宏大,占地26亩,建筑面积达6300平方米。
于冬珍说,整个县衙复建的施工要求非常严格。如主要受力木构件,檩、椽、角梁、望板等,均要求采用樟子松,且要求木材无腐、无朽、无虫蛀、无劈裂。
工程完工后,与发掘、征集到的文物一起,作为封建王朝最基层的统治机构,县衙的外貌将完整再现在人们面前。
◆史实
聊城县衙
对明、清两代县衙的情形,清康熙《聊城县志》和宣统《续修聊城县志》均有记载。据载,最早的聊城县衙,在明洪武二年由县丞蒋子昭兴建。天顺元年,知县毛骥重修。万历十六年,知县韩子廉添建了礼贤馆。清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夏玢重修二堂。嘉庆二年,知县科普通武重修了大堂。
当时的县衙,“在光岳楼西兴礼街,正厅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戒石亭一座。幕厅三间、三神祠公廨五所、东西司房各六间。吏舍一所、禁狱一所。堂西贮器四房三间。”其中提到的“兴礼街”,即楼西大街,也有一说,是楼西大街的一部分。据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载,县衙门前原有“兴礼坊”,街名由此而得。
1937年,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进驻旧县治之址。公署设专员一名,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科,范筑先为首任专员兼聊城县县长和第六区保安司令。1949年,中共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新建平原省,组建平原省聊城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机关也驻旧县治原址。1952年,平原省裁撤,更名为山东省聊城专区专员公署,专署机关长期驻县治原址,直至20世纪70年代迁出。
(高文广 张和鹏 整理)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