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他是高考状元;1996年,他是清华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外企高薪白领……现在,他是一名月薪两千的保安,“曾经的梦想磨灭了这么多年,一切都应该习惯了。”张晓勇坦言,毕业后17年来,他从没有参加过大学同学会。 (《新京报》11月16日)
毫无意外,这条新闻又成为了热门话题。犹记得北大卖猪肉校友陆步轩回到母校演讲,说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是反面教材”,自责之情,溢于言表。当时,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而台湾博士生宋耿郎改行卖鸡排,他说卖鸡排才让自己学会谦卑。在大陆,清华毕业生当保安17年不参加大学同学纪念会,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自认丢脸;而在台湾,博士生卖鸡排却学到了谦卑。两者相比,社会容忍度上孰大孰小一览无余。
我们不必苛责清华北大等名校生毕业后都进入上流社会,从事体面的工作,毕竟没有法律规定北大学生不能卖猪肉?也没有法律规定博士不可以去卖鸡排、做保安?
有个很吊诡的现象是:清华毕业生当保安成为了新闻,北大的保安旁听考取研究生成了新闻,可清华北大成为著名企业家、学者没有成为新闻?也就是说,一个普通高校而非清华的毕业生去当保安能成为热门话题?由此可见,热的不是个人,而是清华后面的名校光辉。
清华毕业生当保安成为新闻热点,还是因为整个社会对名校寄予的热情太多,而给的容忍度不够。对于名校与非名校的态度情感,已牢牢深嵌于国人的基因里。提到清华北大,国人态度自然而然就会划边站队,焦点集中于名校一点,而对名校里的学生选择性失明。
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诚如北大老校长许智宏所说。当保安也好,卖猪肉、鸡排也好,只是个选择题,是不同环境下个人的选择问题罢了。复旦学生袁涛“瞧不起”复旦而退学创业,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让这些特别的名校生不觉得“丢脸”而学会“谦卑”,需要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这才是媒体舆论要做的。
打消不了国人的名校热情,就提高国人的名校腹黑容忍度吧。给予容忍度吧,尊重个人选择吧,对于曾经占有过优势社会资源的名校毕业生们,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学以致用当然是最好了,而从事非专业的工作也不必苛责,毕竟在这个“拼爹”时代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高等学府的高级知识分子,不管卖什么,想卖得好,最终“卖”的可是他们的勇气、理念和智慧。
作者:李玉洋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