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发布后,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身为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韩昇笑称自己“谈了一场浪漫的婚外恋”。在他看来,这一最新成果,来自建构在基因研究基础之上的新学科——历史人类学。 (11月14日 新华网)
曹操的身世,古来就猜测颇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本身有些不透明才遭猜疑。《三国志》成书于西晋,距曹操生活的年代相差仅数十年,可见曹操的身世即使在他生前,对外人来说也可能是模棱两可。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能发现该课题组要研究的是“中国乃至东亚、全世界的民族起源和迁徙问题,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用DNA解答史前和历史上一些没能被历史、考古学等学科解答的问题,是为了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会演化到何处去”这样的问题。人家研究曹操,就像牛顿研究苹果,不会纠结于红苹果和绿苹果的差异,只是借这样一个切口,去关注更为宏观的人类历史问题。
目前复旦所研究的样本,只是曹操后人及曹参后人的DNA图谱,都是建立在间接证据上的推理。而且这些后人的身份真实性,也是靠DNA检测结果进行“巧合概率”的推理而得。这样的结果虽有一定说服力,却无法让公众完全信服。比如,假使这些自称曹操后代的人,实际上都只是曹鼎的后裔,只因曹操名气大而伪托,则这一研究成果就会轰然倒地。我们当然相信曹氏家族不会人人有此“虚荣心”,但上溯1800多年,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伪托,就可能造成后来的以讹传讹。
科学研究关注大众关切,在不影响科学的严肃性的前提下,如果还能扩大科学的影响力,引起公众的兴趣,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但问题又来了,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一个严肃的问题,往往因其争议性而具有被娱乐的潜质。这时候,媒体把奉行“娱乐至死”的一部分人当成了假想敌,不少评论都在试图说服他们,在“活泼”讨论的时候,还要有“严肃”的态度。《新华每日电讯》发表的一篇《莫用娱乐眼光看待曹操DNA研究》认为,民众对不了解的科学研究成果,切勿轻率下定论,媒体更不应推波助澜。
“基因考古学”早已在西方被广泛应用,我们却还在为“真假曹操墓”争得面红耳赤。“真假曹操墓”的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这类研究更大的学术意义在于对所有的文学、史学知识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真实还原。研究“曹操家族和夏侯家庭的关系”这一学术课题,除了对文史常识有纠正作用,于坊间的历史传说和当下的后宫剧创作也有很大的创新价值。毕竟,曹操、孔子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有后人DNA可供鉴定,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的“人物”,一样被某些地方利用,到哪里去鉴定DNA呢?对待真英雄,还是莫问出处为好。
作者:王子鸣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