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告诉民警,她今年7岁,在新营小学上学,2日早上她爸爸将她放在莒州路与威海路路口后便离开了。下车后她像往常一样过了路口来到学校,却发现到了金海岸小学,根本不是她所就读的学校。后来,民警联系到了女孩的母亲,随后母亲又打电话联系上了女孩的父亲。女孩的父亲重新来到该路口将女孩送回学校。女孩的父亲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送女儿上小学,他只记得女儿在威海路一所学校上学,所以不小心送错了学校。(12月4日 四川在线)
读到这则题为《粗心爸爸送女儿上学送错学校 解释称是首次》的新闻,颇有些哭笑不得。但唏嘘过后,不由得对当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发出难以名状的感叹!
作为父母亲,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当下的家长有不少属于溺爱有余,真正的关心却严重不足。在家里,吃的穿的玩的尽情满足,而对于孩子的学习、身心等却有些漠然。文中的“粗心爸爸”甚至不知道7岁的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可见平日里是怎么“关心”孩子的。
也许,家长都有许多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对孩子的“不关心”,什么工作忙、应酬多等等。然而,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绝不能只停留在生活、身体上,心灵的成长往往比身体的成长更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一切就是学校的事情。须知,孩子的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家庭、学校与社会。这三者中,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当然是家长与学校。只有家长与学校进行全面的沟通,互相配合,研究孩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输,很多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间接”的家长们(爷爷奶奶等)更是只管吃喝不管其他。在山区,有许多家长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更不知道老师是谁。这样一来,教育便成了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一厢情愿”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眼下,“教育的缺失”成了孩子出问题时的首选评论词,似乎只要是孩子的问题,责任就在学校。其实,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的确更加凸现。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常了解情况”,这是家长对孩子应尽的义务。走进孩子,了解孩子,配合学校,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弥补教育的“缺失”,让孩子在“宽”“严”之间健康成长,才是家长们应该做的事情。
“送错学校”的现象,折射出的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个关乎祖国未来的问题。在此,呼吁家长们,为了孩子,到学校看看,和老师聊聊;同时,也希望老师们,为了孩子,多沟通家长,让教育的“缺失”在工作中渐渐淡出……
作者:何竹梅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