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调侃不可无下限

2013-12-10 05:12:26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你可曾意识到,让你既痛恨又无奈的雾霾并非一无是处,它在肆虐神州的同时,也给我们民族和个人带来了五大好处。”(12月9日 央视网)

  调侃可以成为一种口语习惯,却不可以进一步演变为职业语气,更不可以作为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段。因为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群体的调侃可能出于惶恐或是无奈,如果媒体也不分轻重地加以模仿,在受众听来,只会觉得刺耳、冷漠,以及不负责任。

  “雾霾的五大好处”、“雾霾让导弹打不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此类新闻标题都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懒散互嘲。如果非要计较字句,其实“雾霾让中国人更平等、团结、涨知识”并不完全是谬论。从舆论观察的角度上来看,近日来大面积爆发的雾霾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确表现出了它的聚集效应,网友们的嬉笑怒骂也的确让人觉得幽默感十足。

  然而,正如一句没有错别字的话并不一定正确,一篇没有逻辑问题的文章也不一定放诸四海而皆准。当同样的调侃话语被移植到了“社会公器”之上,人们便没法再去一笑置之。新闻媒体之所以为社会公器,皆因为其对社情民意有“瞭望手”、“岗哨”的职责。具体到雾霾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在事前及早预警、事中挖掘原由以避免在事后重蹈覆辙。以此言之,当大规模雾霾笼罩中国城池,媒体只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义务,而没有戏说调侃的权利。

  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不必待言,也因此,当一张张为浊雾攻陷的城市特写出现在眼前,人们的惶恐也更是毋庸置疑。在此意义上,当下舆论表现出的所谓“幽默”、“团结”、“涨知识”其实更毋宁说是一种恐惧挤压下的集体宣泄。当此之时,新闻媒体不能对雾霾现象做出深入调查、明确解读,却兀自学舌、消费幽默,激起受众的对抗心理,可谓咎由自取。

  媒体是社会的耳目,一言一行当以社会利益为先,一词一句应思服务公众。盲目跟风地借舆论风潮扯眼球经济大旗,不仅达不到舆论效应,更会给人以“无下限”的印象,从伤害其公信力。

 

  作者:宋祖礼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