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国场坐落在现今的利津县汀河村一带。济水上游湮塞之后,下游入海处由漯水承接,在文人笔下仍被称之为“济水”,因此《寰宇记》说这里“是济水入海之处”。关于渠展的位置,康熙年间修撰的《利津县新志》记载更为明确:“渠展在县北滨海,古置盐所。”“盐所”即齐国设置的掌管盐业生产的机构。管仲相齐创行了多项治国之策,其中“官山海”之策使齐国迅速富强,“设盐官煮盐”是“官山海”的重要内容,后来的秦汉两朝也继续采用这项政策。当然,大凡设盐官的地方,都是盛产食盐的主要区域。战国后期济漯二水在入海处分合无定,迁徙靡常,盐民逐水而居,煮盐之所也会因之改变。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渠展之盐的主产地已处在利津“县北滨海”。
还有一个文化现象引人注意:明清两朝利津诗人对“渠展”多有吟咏,其中李华的《渠展怀古》诗与张铨的竹枝词《渠展盐池》很有影响。李华在乾隆朝曾任京山县令,是著名金石家李佐贤的祖父,他辞官归里后自东津乘舟至黄芦台,顺流而下铁门关,眺望平地起冰山的丰国盐场,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五言诗:“济水赴海流,急如离弦矢。强哉齐桓公,富国从此始。我来引领望,霁色沧溟里。一登黄芦台,一想齐管子。管子不复见,渠展犹在耳。忆昔图伯时,烟火几千里。府海饶鱼盐,美利谁与比……”;有趣的是,利津县在明清时期曾设立“渠展书院”,并在《山东通志》记载的书院中榜上有名。
(五)半个世纪以来,莱州湾西岸发现了若干处盐业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了遗址所在地及其附近地区的煮盐业,早在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南望参古窑群遗址是在1975年开挖褚官河时发现的,位于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南。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 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地表4米以下分布着五座窑炉,其中有两座较为完整。出土器物系泥沙质红灰陶,有盔形器、瓮棺、豆盘、陶罐等。经鉴定,该遗址为东周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两年后,北辛村(当时属广饶县六户人民公社)前的地台周围发现了大批盔形器碎片。专家考证,北辛遗址亦属春秋战国遗存(故老相传,古时候北辛村地台前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漯水,是一条运盐河,临河处还有一座盐码头)。
2002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环境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莱州湾及胶东半岛进行了一次盐业考古调查,通过这次考察,了解到鲁北沿海与制盐有关的遗址。这次考察重点是这一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他们发现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地区,高密度分布区仅限于滨海一线,大致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无棣一沾化一滨州—利津一博兴一广饶一寿光一潍县一昌邑一胶莱河距海岸线15-2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如左图)。笔者以为,他们绘制的这张“莱州湾地区出土盔形器遗址及盔形器分布示意图”,恰好标出了齐国渠展之地的大致范围。
近年发现的南河崖遗址,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南河崖遗址位于东营市广北农场一分场南河崖村周围,在北辛遗址附近,东距渤海22公里,遗址群南侧有一道古贝壳堤,小清河(古济水流路)从遗址群南部穿过,关于渠展在“泲水入海之处”的《管子·房注》,得到了有力佐证。
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尤其通过对徒骇河、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小清河一线古代盐业遗址的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渠展应指齐国北部的“马常坈”周边地区,中点在“泲水入海之处”,后随济漯水道变迁而逐渐北移至利津“县北滨海”。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