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感觉出错还是教授研究走火入魔

2013-12-17 11:26:14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陈莉莉等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对2004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各类媒体(包括香港、澳门)曝光的所有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及总结。厉曙光教授认为:全社会和消费者“食品不安全,天下不太平”的感受,既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误解。(12月17日北京晨报)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一个段子罗列了近年来的问题食品: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三鹿奶粉又让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有网友调侃道:外国人喝牛奶变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长结石了!

  段子带有调侃的意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性。那么,为什么厉教授认为这“既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误解”呢?究竟是公众的感觉出错,还是厉曙光教授的研究走火入魔了呢?

  据厉教授的课题组统计,2004年-2012年,我国被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2489起。其中,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六大省市占1179起。厉教授据此分析说:“发达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相对较多,各环节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亦相应较多;当地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相对较高,加之各类媒体对食品安全这一民生问题相对更为敏感。”

  上述观点未免有些想当然,实在不堪一击。按照这一观点,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食品安全事件是不是应该比我国多?而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事件要比我国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厉教授还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归咎于媒体报道产生的负面“涟漪效应”,却对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视而不见。厉曙光说,“几乎每一天半就有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报道,在信息发达、传播迅捷的当今,以致消费者会有‘食品越来越不安全’的感觉。”请问厉教授,假如媒体不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是否就不存在了呢?答案还是否定的——没有媒体舆论监督,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恐怕只会更严重。

  据报道,厉曙光教授研究的课题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投入应该不少。厉教授的课题组拿着巨额的国家科研资金,研究来研究去,得出的却是如此荒诞的结论,这难免让人有些怀疑:厉教授的研究是不是已经走火入魔了?

  近年来,专家教授的出位言论实在不少。在“南方供暖”争论不休之际,某建筑专家说“南方居民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北京某大学教授也曾发表过“三聚氰胺无毒”论;在毒胶囊风波中某专家说“一天吃六个胶囊,没有吃掉多少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专家教授向来是世人眼中的精英人士和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的影响力不容低估。专家教授的科学研究一定要体现起码的科学精神。如果专家教授的研究走火入魔,或被金钱收买,或屈服于权贵,或为“搏出位”,那么被质疑的就不仅是某位“叫兽”,被损害的还有专家教授这一群体的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

 

  作者:张卫斌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