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从传统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2013-10-03 15:09:0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六、淡然、泰然、超然
  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朴素唯物主义者,著有《船山遗书》、《易经外传》、《尚书引义》等名篇的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修身六然”养性格言。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修身六然”蕴藏了许多深厚的人生哲理,为我们如何做人和处事指明了方向。其实,最早提出“六然”的是明代学者崔铣。他在《听松堂语镜》中提出“六然训”,表明了他对处世、为人、功利的态度,并把它作为修身之警言。“修身六然”的内容较多,这里重点介绍“三然”:
  淡然:“得意淡然”的箴言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看淡人生得意之事。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中国从古至今将“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作为人生最得意的时刻。除此之外,一个人若能官运亨通,财源滚滚,所求皆能如愿,这也是人生得意之时。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认为人生短暂,在人生得意之时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而言,说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话语,无非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事实上,他一生中很少遇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一个人在最得意的时候,适当地欢庆一番,不仅是对自己取得成功的庆祝,也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值得赞许的。假使在得意之时得意忘形,胡作非为,反而会造成乐极生悲的后果。《道德经》上说:“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得意时淡然,是胸怀的崇高境界。弘一大师在《修行法语》中说:贪财,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正是这三根台柱常让那些得意之人忘记自己置身何处,转而走向乐极生悲的境地。
  泰然:“失意泰然”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一世,往往失多于得。失意逆事之时,切忌自暴自弃、自我作贱、自我绝望,而要自若泰然,抛弃功名利禄之心,便可超凡脱俗。心境通明,坦坦荡荡,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何其泰然也!人生真值,不在一得一失表面附庸上,而在其所为之内质。知足者身贫而心福,心富乃圣人之财,故而其常乐也。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失意的时候。比如说,你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遭遇考学落选、恋爱失败、事业受挫、家庭关系紧张,以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等各种人生失意之事。对于诸种人生失意之事,箴言告诉我们应以泰然的心态来对待。如“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王彦生同志,正在他事业有成之时,突然被确诊为患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后,顾不得很好地治疗、手术和休息,仍然坚持工作一年多,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自古雄才多磨难,面对逆境,王彦生不怨天尤人,不作无用的叹息,而是咬紧牙关,奋力抗争,这才是“失意泰然”的真英雄。
  超然:“自处超然”中的“自处”就是对待自己,“超然”就是达观。这就是说,我们在对待自己,对待生命,对待生、老、病、死等一切现象,要采取超然达观的态度。同时,要善于独处,超然物外,有“宁静以致远”的境地,扫事境之尘氛,亡心境之芥蒂。人常有独处之时,这就需要我们超然“独慎”,要有“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身处 “深巷”,要耐得住“寂寞”,去功名之狂躁,除利禄之烦忧。领导和同事不在场,更应自律、自省、自尊,虚怀若谷,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山中无虎”,就引“和尚打伞”之举。善于独处,超然物外,这种近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心态日渐浮躁的人们尤其重要,它是把人们从物欲横流的泥沼中拯救出来的救命稻草。“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将自己的身心梳理一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人的心思才不淤塞,头脑才清醒,事事洞明,自然天成。自处超然就是要超凡脱俗,超然达观;自己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超脱,什么名和利都不去计较,特别是搞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超然更难,难在不会享受孤独。要消除寂寞,享受孤独,关键就是你必须欣赏自己,能够和自己快乐地和平相处。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能真正在自处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心灵充分舒展,做到超逸洒脱,乐由心生。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