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人吃上葡萄,教材也忽悠人吗?

2013-12-17 20:36:21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西门豹》插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西门豹》插图中,一位年轻女性手捧托盘,盘中放着一串葡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年,而葡萄是300年后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大河报》12月17日)

  在普通百姓眼中,孩子们的教科书有如古代的圣贤书,出现错误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是很多专家学者千挑万选出来的。不可否认,近年来教科书中的各类错误频出,引发强烈反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战国人吃上葡萄,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无疑给孩子们传播了错误的信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课书上,多处课文配图出现史实性错误,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原因何在?

  由各领域专家和教授集体编写,经过多次修订,本该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地位的教材,却出现以上种种失误。除了人教版,其他一些版本教材中的错误也纷纷被曝光,如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教材出错也迅速引发热议,不少人批评此类低级错误不应出现在教材中。教材之误,也不禁让人担忧其能否胜任传知启智、教化育人的重担。这样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无法与教材出版现实脱离。

  教材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指南针,不能允许出错。教材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不仅误人子弟,更混淆视听,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针对教材出错的现象,仍然停留在“挑刺”的阶段。这本身是一个颇为严肃的话题,却被出版商、媒体和部分公众当成了“娱乐节目”。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被很多人挑错,有的出版社依然“沉默是金”,有的则表示,只是小错无伤大雅。错了就改、改了再犯,教材编写者和出版商似乎乐此不疲。但在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正处于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孩子,却受到了很大伤害。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流程,教科书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这是为何?

  其实出现“战国人吃上葡萄”不是偶然事件,有其发生的根源。随着文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由一家出版社垄断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教材的多元化趋势,让各地同类教材之间出现了竞争,教材出版呈现的“重利轻质”现象,符合当前教材出版的现实。曾长期服务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前辈们在艰苦卓绝之下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同时教材出版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使得出版商敢于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应制定法律让出版商和编写者付出沉重代价,而不能听之任之,因为教材是特殊的商品。

  笔至文末,希望教材上不能再出现“战国人吃上葡萄”的历史错误,更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和出版管理部门能推动出台一部规范教材出版的法律,而不是“百花齐放,乱作一团”,误人子弟。

 

  作者:醉江南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